首页 / 健康 / 正文

研究表明,禁止驱逐、关闭公用事业设施正在遏制新冠病毒感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4-12-03 01:36  浏览次数:85
Bans on Evictions, Utility Shutoffs Are Curbing COVID Infections: Study

新研究表明,大流行期间禁止搬迁和关闭公用设施可能不仅能让人们在家中保持安全和温暖,还可能限制COVID-19的传播。

研究发现,在大流行的前9个月,实施了这些政策的美国县将COVID-19感染率降低了约4%。

对死亡的影响似乎更大:具体来说,暂停驱逐与新冠肺炎相关死亡减少11%有关,而禁止切断公用事业连接与减少7%有关。

研究人员表示,研究结果无法证明住房保护措施直接预防了COVID-19感染。

但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考虑了许多其他可能解释这种联系的因素,包括当时各州和联邦政府采取的行动,从禁止外出到掩盖命令。他们还权衡了各县的人口统计信息,比如中位数收入和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老年人的比例,以及肥胖或糖尿病患者的比例。

不过,让人们住得住的政策似乎很重要。

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Durham)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尼古拉斯环境政策解决方案研究所(Nicholas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Solutions)的高级政策助理凯·乔尔斯(Kay Jowers)说,这是有道理的

当人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时,他们可能不得不搬去和家人或朋友住在一起,或者去避难所。乔厄斯指出,在流感大流行期间,社交距离至关重要,这会让人们更容易受到伤害。

她指出,如果这些拥挤的家庭中也有一些人是必要的工人,情况就更危险了。

在疫情爆发的早些时候,联邦政府发布了一项临时禁令,将于2021年1月31日到期。此后,该期限延长至2021年3月31日。

但华盛顿特区全国低收入住房联盟(national low - low Housing Coalition)主席黛安·延特尔(Diane Yentel)表示,这项全国性禁令存在缺陷,地方政策有助于加强对租户的保护

Yentel同意,这些措施可能有助于遏制COVID-19的传播,因为它们让美国人远离公共住房。

“即使在大流行前,住房也很明显是一种医疗保障,”没有参与这项新研究的Yentel说。

她指出,稳定、安全的住房是身心健康的关键,无论是保护儿童免受铅中毒,还是避免接触哮喘诱因,如蟑螂。

加州最近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了住房负担不起与医疗保健使用之间的联系:在过去五年中因为无力支付抵押贷款或房租而搬家的人中,约27%的人跳过或推迟了必要的医疗服务。

“当然,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住房和公共卫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清晰,”Yentel补充说。

能够呆在家里,在不拥挤的条件下,对任何人感染该病毒的风险和控制其在社区的传播都至关重要。

这项以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工作论文形式发表的研究,还做了一些“假设”的计算。

研究人员估计,如果从去年3月1日开始在美国所有县实施暂缓驱逐,可能会将COVID-19感染减少14%。他们说,死亡人数可能会减少40%。

研究合著者克里斯托弗·蒂明斯警告说,这些都是估计。但他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政策总体上有利于公共健康。”

让人们待在家里,有暖气和热水显然是好的,但这也是权宜之计。

“在疫情结束时,我们不想让人们掉下驱逐悬崖,”杜克大学经济学教授蒂明斯说。

延特尔说,暂缓驱逐只是一个“折中措施”。

房租和水电费仍需支付,据估计,目前美国人总共拖欠了570亿美元。

“这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支付能力,”她说。

联邦政府已经介入:去年底通过的COVID - 19救济措施为拖欠账单的租房者提供了25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

虽然这是受欢迎的,但Yentel说,这显然还不够,疫情还没有结束。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提出的1.9万亿美元的大流行病救助计划将为处境艰难的租户再提供300亿美元的援助。

燕特尔还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在大流行之前,美国曾经历过一场经济适用房危机,而当大流行结束时,这种危机也不会消失。

Yentel说,这是一个进行长期改革、帮助低收入美国人获得稳定住房的机会。其中包括投资建设新的公共住房,修改限制住宅的分区法,以及向所有符合收入条件的有需要的美国人提供住房券。


更多的信息

全国低收入住房联盟有更多关于COVID-19和住房的信息。

热门视频
精彩图片
友情链接
声明:本站信息均由用户注册后自行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告知立立即做删除处理。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3217462938
头条快讯网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1009996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